当前位置高校博士招聘网 > 新闻资讯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博士后招聘

日期:2022-10-09 来源:高校博士招聘网



一、青年研究员、青年副研究员

类脑智能领域或相关研究方向已经做出优秀成果,36周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或行业工程师,由首席科学家提名,进入首席科学家团队开展独立或集成的研发工作,候选人应同时具备获得青年千人或冲击优秀青年基金的发展潜质,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同行认可度。

研究方向:

方向一:神经工程

包括脑机接口、神经信号处理与建模、神经调控等方向相关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医疗设备研发等相关研究。

方向二:数字医疗

包括远程医疗、可穿戴传感技术与医疗设备、认知行为干预、脑疾病机制等相关大数据分析、人机交互、认知神经科学、临床神经生理、神经康复技术等相关研究。

科研条件:

• 研究院承担了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重大科技专项(8.4亿人民币),建设有国际一流的脑影像平台、神经工程、生物医学大数据等科研平台,“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研究中心具有开展脑疾病机制、神经调控机制研究的动物实验平台,开展神经工程技术研发的智能电子技术开发、测试平台,开展人体生理与有创、无创神经调控研究的实验条件;

• 研究中心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和解放军总医院、华山医院、天坛医院等国内外科研单位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建有长期国际合作网络。

福利待遇:

1.享受具有竞争力的薪金和住房津贴,积极协助申请人才公寓。

2.根据学科方向和工作需要,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费,配备科研助理。

3.学校按照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政策提供各类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应聘材料及联系方式:

申请者请将个人简历和相关证明材料发送邮件至:shouyan@fudan.edu.cn 和 niec_istbi@fudan.edu.cn,邮件标题注明“应聘职位+姓名”。

报名通道(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投递简历):http://sciencehr.mikecrm.com/j3lOgM4

二、工程师

招聘岗位:专任研发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

方向一:神经工程

包括脑机接口、神经信号处理与建模、神经调控等方向相关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相关研究和神经电刺激等医疗电子设备研发。

方向二:数字医疗

包括远程医疗、可穿戴传感技术与医疗设备、认知行为干预、脑疾病机制等相关大数据分析、人机交互、认知神经科学、临床神经生理、神经康复技术等相关研究及软件系统研发、医疗电子设备研发。

岗位要求:

1.具有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机电、通信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工程师年龄应不超过35周岁;高级工程师年龄应不超过40周岁。

2.已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任职资格;或3年及以上从业经验者;

3.能在技术负责人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相关领域科研工作,协助平台用户和指导有关人员进行课题设计、执行及数据分析;

4.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5.富有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能长期稳定工作;

6.良好的沟通能力,能用中文和英语进行流利有效的口头及书面交流。

福利待遇:签订劳动合同,待遇面谈。

应聘材料及联系方式:

邮箱:shouyan@fudan.edu.cn 和 niec_istbi@fudan.edu.cn,邮件主题请注明“应聘岗位名称+专业+姓名”。

报名通道(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投递简历):http://sciencehr.mikecrm.com/j3lOgM4

三、博士后

招聘人数:4-6名

研究方向:

方向一:神经工程

包括脑机接口、神经信号处理与建模、神经调控等方向相关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相关研究和神经电刺激等医疗电子设备研发,如脑机交互神经刺激调控智能算法与系统研究,基于强化学习等机器学习方法的脑机交互神经调控技术,脑机交互神经调控系统等。

方向二:数字医疗

包括远程医疗、可穿戴传感技术与医疗设备、认知行为干预、脑疾病机制等相关大数据分析、人机交互、认知神经科学、临床神经生理、神经康复技术等相关研究及软件系统研发、医疗电子设备研发,如脑疾病远程管理、睡眠障碍脑调控数字疗法、儿童焦虑抑郁情绪干预、帕金森病定量智能管理等。

科研条件:

• 研究院承担了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重大科技专项(8.4亿人民币),建设有国际一流的脑影像平台、神经工程、生物医学大数据等科研平台,“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研究中心具有开展脑疾病机制、神经调控机制研究的动物实验平台,开展神经工程技术研发的智能电子技术开发、测试平台,开展人体生理与有创、无创神经调控研究的实验条件;

•研究中心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和解放军总医院、华山医院、天坛医院等国内外科研单位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建有长期国际合作网络。

任职要求:

1、博士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发表科研论文。

2、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年龄不超过35岁;年龄35至38岁优秀博士可申请破格录用。

3、具有较高科研热情、较强英文读写与交流的能力。

福利待遇:

1. 参照复旦大学相关标准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博士后公寓、户口和子女入学按照学校规定执行;

2. 提供相关研究技术支撑平台,支持申请者依托复旦大学申请各类人才计划及项目基金;

3. 提供一流科研平台的工作环境与发展空间,鼓励并资助优秀学者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4. 博士后期间表现优秀者,可优先推荐应聘学校公开招聘岗位。

应聘材料及联系方式:

邮箱:shouyan@fudan.edu.cn 和 niec_istbi@fudan.edu.cn,邮件主题栏内请注明“应聘博士后”。

报名通道(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投递简历):http://sciencehr.mikecrm.com/j3lOgM4

研究院介绍

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研究院是复旦大学下属二级单位,成立于2015年6月,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脑科学、人工智能、类脑研究交叉融合的科研创新机构。面向脑与类脑科技创新重大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复旦大学数学、计算机、信息、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以推动“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新兴学科建设和引领性前沿科技研发及转化为目标,以数学、脑科学为关键交叉点,开展大脑认知机制解析、神经形态仿真、类脑智能算法、脑疾病智能诊疗、通用智能和群体智能等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研究院拥有一支学养深厚、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的跨学科国际化研究团队,其中教授/研究员21名,包括2013年诺奖获得者Michael Levitt、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2014年Brain奖(神经科学最大奖)获得者Trevor Robbins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国外院士4名以及一大批优秀的海外青年研究员、工程技术人员等60多名。

研究院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科学合作计划,目前已与包括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20余所国际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究伙伴关系;同时,吸引了全球130多位脑与类脑研究著名国际学者参与各个层次的研究合作计划和项目。研究院建立了“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科大智能机器人国际交流基金”,用于支持类脑智能、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国际交流学生。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共建了“复旦-KCL群体神经科学中心”,由Michael Levitt教授作为负责人筹建“计算结构生物学中心”,由Trevor Robbins教授作为负责人筹建“认知神经科学中心”。2018年1月,研究院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申请的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111创新引智基地获批成立,建立了从青年科研工作者、顶尖科学家团队、国际合作平台到国际一流大学的多层级国际合作模式。

研究院探索打通科技与产业全链条创新合作机制,通过与10多个企业、30多家医院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和联合研究项目与课题等方式,充分发挥高校培养和储备高端人才、发现和培育前沿技术的综合优势,推动产学研医用源头创新与合作。

2018年,研究院领衔承担上海市全球科创中心8.4亿级重大专项“脑与类脑智能基础应用转化研究”。以此为契机,研究院将通过探索科研与管理机制创新、推动基础条件建设、招聘和引进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国际高水平学术合作交流等工作,致力于创造国际一流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条件,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类脑智能与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前沿科技创新中心!

研究院目前建有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和张江国际脑库两个重大实验技术平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亚洲规模最大的高端科研型影像研究平台。现拥有国内第一个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建设的“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111创新引智基地、“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平台。同时拥有认知神经科学中心、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中心、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类脑智能人机交互研究中心、类脑智能转化与合作中心等多个中心。

目前,研究院牵头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为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网络单位,正在承接国家和上海市脑与类脑相关重大研究计划的战略研究和任务组织,致力于建设成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国际一流的前沿研究中心。

研究院网站:https://istbi.fudan.edu.cn

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简介

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面向重大神经与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需求,以发展脑功能监测、脑健康干预、脑疾病治疗与神经康复领域创新研究为目标,聚焦数字疗法、智能闭环神经调控与康复、神经电子药物、等前沿交叉方向,发展脑机交互智能神经调控、人机交互认知行为干预、闭环神经康复等前沿理论,突破与神经科学相融合的脑机接口、人工智能、芯片材料等神经科技核心关键技术,培养神经科技复合创新人才。

研究中心已经建立起大数据分析技术软件框架平台、人机交互移动边缘实时计算平台、脑机交互神经调控技术平台,面向帕金森病、脑卒中、疼痛、睡眠和抑郁,开展数字疗法、神经电子药物、智能闭环神经调控与康复等领域的机制研究、技术创新和设备研发,为实现脑功能干预、治疗与康复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2021年度建设进展

为充分利用国际化人才团队优势,深化科研和技术交流,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2021年中心共引进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嵌入式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职岗位2人、专任研发全职人员2人、博士后2人和研究助理3人。

中心围绕数字疗法、智能闭环神经调控与康复、神经电子药物等前沿交叉方向,2021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参与在BMC Medicine、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Clinical Neurophysiology、NeuroImage Clinical、Frontiers in Neurology、Neurology、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Translational Psychiatry、Current AlzheimerResearch、计算机系统应用、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科研期刊杂志上共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在SCI一区TOP期刊《BMC MEDICINE》文章在"经颅直流电刺激与药物联合治疗抑郁症方面"取得新进展。

同时,中心围绕神经调控、神经解码等研究方向2021年共申请发明专利17项,并有2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软件著作权授权。中心自主研发了数字医疗系统,包括软件、云平台、可穿戴设备及手环,并在2021年10月受邀参加华为开发者大会进行报告及平台展示。2021年12月,中心作为骨干参与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脑机接口重大定向项目资助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与信息融合(BT与IT融合)"重点专项1项,上海市市级重大专项1项。

为积极推动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2021年4月17日和2021年12月11月分别组织举办了上海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市级重大专项-脑刺激转化研究研讨会和相辉*繁星|复旦大学神经科技创新论坛,获得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

声明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校博士招聘网”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1753852276@qq.com。

1880138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