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院士:发展网信核心技术须研发市场两手抓
倪光南
最近,红芯浏览器事件激起了舆论千层浪。此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触碰了公众关于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以下简称网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一直无法实现自主可控的心结。
红芯浏览器事件引发的既有如何正确对待开源软件并基于其进行软件创新的问题,也有如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问题。这里,我们只讨论后一个问题,尤其是如何使网信核心技术真正获得市场。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严峻的现实,即网信领域与传统工业领域不同,前者的垄断情况比后者严重得多。因此,发展网信关键核心技术不但要在研发方面取得突破,还需要打破跨国公司垄断壁垒,才能在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
在传统汽车领域,虽然有一些名牌汽车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新出现的汽车仍有发展空间。后者可以借助差异化打入市场,并逐步扩展其市场份额。众多品牌的汽车在市场上是可以并存的,竞争虽然也很激烈,但远没有达到几个品牌就可以垄断整个市场的程度。
但在网信领域,每个子领域可能只有几个品牌并存,一种新技术即便技术本身不错,也很可能无法生存。众所周知,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在桌面领域是垄断者,但在移动领域几乎无法立足。这并不是因为其技术差,而是因为缺乏生态的支持。同样,英特尔的CPU无论在服务器还是在桌面领域都是垄断者,但在移动领域也几乎无法立足。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在网信领域,既有的垄断有可能使本身不错的新技术无法成活。
鉴于网信新技术不能轻易与垄断技术并存,而往往需要通过对垄断技术的替代才能逐步进入和扩大市场,所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实现国产自主可控替代是网信领域的一种常态。
一般来说,新技术能否替代老技术,既取决于技术本身(性能指标、性价比等),也取决于生态支持情况。有时,生态系统甚至会起更大的作用。上述微软Windows系统和英特尔CPU在移动终端市场中的失败,主要就是缺失生态系统支持所致。
生态系统与技术体系密切联系。在网信领域,一些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文献资料、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等,往往形成一个信息技术体系。该体系及其关联的经济社会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相应的,市场竞争也从产品或服务之间的竞争上升到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既有的、成熟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大的垄断优势,这正是网信技术具有高度垄断性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生态系统与市场紧密联系。一项技术、一个技术体系,如果能进入市场的良性循环,就有可能建立起强大的生态系统并且走向成功。反之,如果落入市场的恶性循环,那么就建立不起有效的生态系统,最终走向失败。因此,应当努力使新兴技术进入市场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对一项技术来说,必须有足够多的用户,才会有人为它开发更多应用;而有了更多应用,才会有更多用户……显然,要进入这种良性循环,首先须给予其足够的市场支持。如果市场够大,就有发展机会;如果市场不够大,就没有生存条件。要正确处理研发和市场的相互关系,就应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和市场化引导,对两者统筹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忽视另一头。换言之,发展网信核心技术,既要抓研发,也要抓市场。
当前,我们发展网信核心技术时,会发现一般市场早已被跨国公司垄断。因此,能否运用好政府采购市场变得十分重要,甚至是成败的关键。众所周知,当前我国还没有签署“GPA”(WTO框架下的一个多边协议,签署该协议意味着彼此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因而政府采购市场并未开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运用这一市场去支持核心技术的产业化。中国市场的体量大,即使是政府采购这一小块,也能达到数千万台终端的规模,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的全部市场规模。
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例如,按照自主可控替代要求构建的航天科工集团的“商密网”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性能最高的全国产自主可控生态系统。它的建设历时4年、投资3亿元,目前拥有10万用户,操作响应时间小于2秒。未来两年,其将进一步扩展到固定终端15万、移动终端10万的规模,形成较完整的自主可控生态。
预计今后国产自主可控替代将在网信领域广泛推进,国产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将随着替代的发展,逐步打破外国垄断壁垒,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如果这个过程顺利实现,不仅可保障政府和重要领域的网络安全,也使中国得以补齐网信技术短板,摆脱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声明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校博士招聘网”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1753852276@qq.com。